首页>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以《公约》精神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以《公约》精神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左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左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右三)、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副局长王玮(右二)出席了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仪式。陈梦泽 摄

以《公约》精神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培训期间,学员随同培训师一起进行非遗保护的田野调查,
访问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和青浦区朱家角镇,考察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
浦东说书、吴歌、摇快船和江南丝竹等非遗项目。 施博文 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实施1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中国而言,在《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指导与保障下,由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的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走入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11月7日至1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亚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共同主办,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指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在上海大学举办,来自国内57所院校非遗领域相关教师系统地接受了一次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培训,同时,学员与培训师、学员与学员之间借此平台进行了对话交流,彼此分享非遗从业经验,并结合案例探讨国际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工作。

结合研培计划,逐层渗透《公约》精神

        作为亚太中心首次针对中国师资开展的履约培训班,本次培训与2016年文化部依托高校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相结合,共分两期连续举办,每期培训约30名学员。由亚太中心邀请国际培训师,向参与研培计划的相关院校讲师、教授及院系负责人详细讲解《公约》的要义及履约知识,通过对批约履约、清单制定、申报、保护计划等环节的能力建设培训,并结合田野考察,提高学员对《公约》框架下非遗保护理念的认识,以及对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的了解。

        本次培训中,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亚太中心主任许蓉等出席了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主管官员希玛朱莉•古榕出席了第二期培训班结班仪式。

        王晨阳在致辞中表示,自2015年开始,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有57所高校参与了该项工作,让相关项目的传承人群“带着问题上大学”,在有针对性的学习、研修及与大学师生的双向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这正是非遗传承中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至今已经培训传承人8700多人。今天,在上海开设的本次培训,来听课的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大学的讲师、教授和院系负责人们。希望这些学员能够正确理解《公约》精神,再将其精神传授给参加研培计划的广大的传承人群,也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和民众。“今后,类似的《公约》培训班,我们还将举办下去,对《公约》和《非遗法》的学习,也将列为研培计划的必修课,在更大的范围内乃至全社会形成学习《公约》、学习《非遗法》的良好氛围。”王晨阳说。

        “《公约》精神要逐层渗透到非遗保护的各个方面。”亚太中心主任许蓉说,“通过此次培训,旨在让《公约》在每位学员的思维中生根、在行动中发芽,然后通过这些师资的力量将《公约》逐步向基层推广,在更多的社区与人群中开花结果。”

        “之前对《公约》并不陌生,但也从未系统地学习过,如今这是第一次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学习《公约》,受益匪浅。”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金江波说,通过培训,对《公约》核心精神以及指导实践的工作流程都有深入了解。“通过解读《公约》,以往的误解与模糊点也清晰了,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作为研培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在我的课程中,今后也将把《公约》的讲解部分作为重中之重,真正为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

        “读博士时,因为是非遗研究方向,所以有机会接触《公约》。”山西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永平坦言,经过对《公约》文本内容的细致学习,摸清了学术脉络,认识到《公约》是全球非遗界凝聚的共识,其运作机制、工作方法都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

        培训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况贺也分享了其心得体会,他认为,能否健康而持续地传承和创造是考验非遗保护的首要问题。本次《公约》培训,非常注重对非遗生命力的关注和阐释,保护是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文化的基因有自我更新传承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