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亚太样本”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亚太中心)、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韩国亚太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国际培训”近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来自中、韩、泰、印、印尼等国的100多位学员,在5天时间中,以专题发言、项目介绍、实地考察、交流对话等形式展开培训,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存续价值和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受关注
此次国际培训在泉州举行,因为“中国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入选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亚太地区仅有的两个项目之一,而泉州是福建木偶的名片和集大成者。学员们深入泉州市木偶剧团,亲身感受泉州木偶戏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魅力。
小小舞台上,泉州市木偶剧团最年轻的一批90后表演者从容上台,一一展示绝活,令国外学员兴趣盎然。“木偶戏表演要求艺师会说、会唱,还要会制作和操纵木偶,这就使得后继人才必须从小培养、长期积累。年轻人一般要在艺校待上5年,再到剧团磨炼10年,才能学有所成。”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介绍,泉州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俗称“嘉礼戏”,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上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福建木偶戏的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文化厅和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2012年,这个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护部副主任谭雪刚介绍,通过4年来的专业训练,培养了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了福建木偶戏的生存发展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了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了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教科文组织资深培训师爱川纪子认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亚太样本”,值得在国际上推广和借鉴。
非遗保护的经验需要国际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谈道:“过去10年,中国的非遗保护都是政府做得比较多,取得了很大成果。现在,中国的非遗保护开始重视群众的参与和群众组织的作用。”泰国的安吉拉·丝瑞塞翁瓦塔纳分享了“泰国彭沙努寺社区保护及佛造像项目”,这是群众和社区参与的典型代表,她对田青研究员的观点产生了共鸣:“谁来决定什么值得保护,不是政府,也不是专家,而是时间、是社区这些人来决定。”
韩国亚太中心主任许权认为,这次培训中,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和地区非遗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的保护实践经验,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非遗记录和清单制定的培训班”,到“南太平洋房屋建设和可持续的高技研修班”,从“传统节日的传承研修班”,到“亚太地区非遗保护师资培训班”,“2012年至今,亚太中心已举办10期培训,覆盖21个国家,受训人员近300人。”亚太中心主任许蓉介绍,2015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教科文组织倡导实施的非遗能力建设战略在全球范围蓬勃开展。此次培训班积极宣传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分享亚太地区优秀的非遗项目的实践经验,将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保护非遗的能力。
保护是第一位的
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是非遗保护培训的老话题。学员们认为,许多国家正在形成文化自觉,从忽略自己的文化,到重新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保护;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同质化也在推进,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威胁。大家呼吁,在非遗保护领域,保护是第一位,要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自己的原始风貌。“只有保护住文化多样性,未来的世界才是美好的;而反对同质化,反对一种去多样性的文化,应该是非遗保护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