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新增项目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采用黎族传统纺织技术,将棉和麻等纤维制作纺织品。这些技术包括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织成品上的图案记录了黎族文化中的历史和传说,以及崇拜、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黎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族群强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羌年
羌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天到来。这是生活在中国四川省的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他们以庆祝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重申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家庭和谐。在 2008 年震灾后,该节日作为羌族人民与其他族群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重建信仰和社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提高了人们对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桥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建造木拱桥是木工的生计来源,桥梁及传统营造技艺是当地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木拱桥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空间,增强了社区和谐和文化认同。当地社区和男女木工共同参与木拱桥的建造、维护、使用,同时亦参与相关民间习俗。

各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诺
本届委员会会议有来自 120 个国家的 900 多名与会者,是委员会成立以来规模第二大的一届会议,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在今年提交的内容中,有 16 项是由 62 个国家提交的多国申遗,比上届会议增加了三分之一。本届 2024 年会议还标志着 5 个国家的非遗首次列入名录:文莱达鲁萨兰国、加纳、缅甸、卢旺达和索马里。
这些国家的申遗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加强国家间对话与合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它们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国境之外的共同愿望。
在本届会议上,非洲有 12 个国家将 9 项遗产列入《公约》,另有两个国家宣布批准《公约》: 塞拉利昂和南非,从而确认了非洲对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凝聚力的核心
今年入选遗产名录的许多遗产都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社会联系的能力。在这方面,44%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因为它们以团结的精神促进了社区内部的融合,或者因为它们采取了与社区和家庭环境相关的节日社交聚会、成人仪式或典礼的形式。至少有 13 项内容是在家庭范围内传承的。
今年入选的 11 种烹饪实践也促进了共同生活。通过创造分享和欢聚的时刻,它们越来越被视为代际之间的重要桥梁,将社区凝聚在一起。
委员会下届会议将于 2025 年 12 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