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多样性,培养求知欲——非遗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编者按:2024年11月26日上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三个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入选案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专家迪尔德雷·普林斯-索兰尼(Deirdré Prins-Solani)对入选案例进行了点评发言。通过分享个人经验,索兰尼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尊重和融入文化多样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呼吁各方通过融入当地社区、培养求知欲,以及推动政策变革和跨部门合作,更好地支持非遗项目在社区中的发展与传承。现在,我们将她的发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中文译者为张悦,题目为译者所加。
尊重多样性,培养求知欲
——非遗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师网络培训师
萨尔茨堡全球研讨会研究员和教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咨询委员
在世界饱受战争、饥荒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今天,中国及亚太地区很多地方所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人倍感鼓舞。见证和了解这些努力,不仅给我们以希望,也为我们注入了前行的动力。我想对亚太地区所有致力于宣传有关社区的非凡故事的机构说:你们的付出与努力弥足珍贵,对此我深表感激。当社区乃至全球面临着看似难以逾越的挑战时,人们很容易感到失望乃至丧失希望,但你们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坚韧与创造力。在此,我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以及日韩两国亚太中心(IRCI和ICHCAP)表示祝贺,你们的工作令人赞叹。
我思考过今天该为大家分享什么内容,我想尽量讲得简短,因为这些案例本身就足够有说服力。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农民。过去20多年来,我用世代传承的知识耕种着我的土地。我想强调,在传承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的家庭和国家都经历过一段惨痛的历史。从殖民时期到种族隔离时期,我家几代人被迫搬迁,失去田地,但耕种的知识还是保留了下来。失去了广袤的田地,他们便将作物种到塑料袋和黄油盒里,甚至种在回收的冰淇淋桶里。这份对耕种的渴望,这份与大地之间深深的牵绊,是法律和驱逐所不能磨灭的。我遵循来自父母、祖父母以及曾祖父母的传统,专注于药用植物的种植。这一技艺源自我母亲、祖母以及曾祖母的智慧,我为传承这份遗产感到无比荣幸。这一知识体系和这份记忆在我们无地可种,饱受创伤的境况下仍被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我要分享这些呢?作为一个会种地的农民,我体会过看着幼苗破土而出的那份深切喜悦。当你播下种子时,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长出来的会是什么?有多少能长得旺盛?这片土壤的生态系统是否具备孕育生命并让其破土而出的活力?
大地之下蕴藏着奥秘。在研读入选的27个案例时,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着幼苗破土而出的画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有关吗?答案是当然有关,因为这27个案例让我思考它们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内涵,让我思考它们讲述了社区民众怎样的处世之道、生活方式、信仰体系以及知识体系。
这27个案例如破土而出的幼苗一般,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进一步了解,为何会存在这样一种独特方式?为什么我们要将竹子的种植、收割和使用视为一种重要而神圣的实践?为什么这种表演艺术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那种舞蹈手势可以转化为舞者与观众之间的对话?因为活态遗产并非只关乎某一个特定的非遗项目,也不只是关乎某一个特定的案例。每个项目、每个案例,都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其所属社区及其生活方式,了解这个项目或案例赖以繁荣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看到的案例研究能够展现一些信息,却无法反映全貌。我们需要不断培养求知欲,去探究这些非遗或活态遗产项目究竟能让我们对人类产生怎样的认知。
这些案例所依托的非遗项目的多样性体现了持有者及其故事的多样性,而这之所以令人感到振奋,是因为其让我们认识到,在思考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时,我们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理解和融入根植于特定地理、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多样性的自我表述。在应对气候变化、战争、饥荒等问题时,我们的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因为“一刀切”式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尽管我们可能会尝试制定解决方案并将其强加于相关社区,但具体案例会让我们明白:不行,且慢,要认真落地观察,从社区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探寻究竟怎样的知识体系和处世之道,才能在当地层面为解决社区面临的某些挑战提供思路。
我在南非北部开展工作时,曾接触过一个名为奇文达(Chivenda)的族群,并与该族群的10个氏族组成的社区开展过合作。过去四年来,我们激烈探讨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探讨他们的活态遗产该如何通过活态传承助力可持续生活。他们不断告诉我:“女士,您带着知识来到这里,这很好。您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但我们也有东西要教您。我们得跟您说,我们并不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语言里没有这个词儿。我们也不知道您说的‘活态遗产’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的语言里也没有这个词儿,所以我们也没办法把它们翻译成我们的语言。我们只知道‘Zwifho,如果勉强翻译成英语,意思就是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并不是只有人类,人类的祖先自身也曾是丛林动物。水道是神圣的,因此,我们对于谁能用水、何时用水等都有特定禁忌。所以当你说‘活态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们听不明白,(但我们可以跟你讲讲这些)。”可见,是我的遗产话语体系阻碍了当地人对神圣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达。
我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从事与发展相关工作的机构和遗产专家等人,总会带着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进入社区。但与当地人接触时,我们如果能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并认真倾听,他们才会与我们分享对他们来说有意义也讲得通的话语,而这些话语中蕴含的共创潜力着实令人振奋。也正因如此,在倾听这27个案例时,我们可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社区是如何构建和看待可持续发展以及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还有这些非遗项目是如何为社区解决部分或全部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并营造幸福感的。
我想强调培养求知欲的重要性。作为学者,我们往往急于找到解决方案。我们把方案写下来、发表出去,并展示给世人。然而,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所研究的群体,或者说是我们想要向让世人了解的那个群体来说,却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毫无道理。所以,当你们回到你们工作的社区时,请记住:培养求知欲至关重要。
第二点是要避免采取掠夺式或做减法的工作方式——这是人们很容易陷入的误区。例如,当我们在南非看到一些关于社区如何在气候变化中蓬勃发展或增强韧性的优秀案例研究时,我们可能想从中提取一些知识并将其对外发布乃至向全球分享,并宣称“这就是解决办法”。但当地人会告诉我们,我们从他们那里获取的知识,只是他们更广阔世界观和更庞大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探讨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如何呈现这一关系,否则我们就会重蹈覆辙,继续以掠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我希望大家留意并思考如何避免这种做法——这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挑战。
过去几年在加纳执行各项工作任务期间,我见识到了肯特布编织手艺人精湛的艺术技艺,深厚的科学和数学知识。肯特布编织可谓家喻户晓,加纳未来可能会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鼓励当地的同事思考:肯特布编织与学习数学和算术的孩子的生活有怎样的关联?这种并非通过书面,而是借助记忆、故事、歌曲和韵律传承下来的织布知识体系备受尊崇与颂扬,它又该如何为加纳学童的生活和福祉做出贡献?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政策层面的变革。今年,我了解到很多跨越不同领域、学科的、来自包括社区在内的国家各级治理结构的案例研究,这着实令人激动。在思考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时,我们必须关注政策环境。政策和立法如何支持并促进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和立法框架助力两者的互动?例如,我曾工作过的某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尤为关注,并为此引入相关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几个月前我采访该国某社区成员时,他们表示,林业部门和水利部门的官员同专家一道前去,未经与他们商议就种下了速生树用以防洪抗洪;但社区本可以推荐适合该地区的本土原生树种。这件事说明了跨部门和部门内部的合作,尤其是聚焦于文化和社区的合作,是何等关键。
最后一点是扩大成果规模。我们该如何以这些案例研究为契机,思考拓展对它们的应用?比如在某些高度城镇化的地区,有些社区会因面临开发建设而被强制搬迁,或者无法获取水和医疗服务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诸如修建道路、桥梁以及打造数字平台等满足发展中地区基础设施需求的大型项目中,活态遗产应当如何发挥作用?我们怎样确保活态遗产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换句话说,工程设计和规划应当以活态遗产为指引,而不是事后才想起活态遗产。
谢谢大家。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