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建设 > 文化项目

江南丝竹

来源:亚太中心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以风格秀雅精细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则是江南丝竹作为一个乐种起源、定名和成熟的重要地区。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可多至一二十人,也可少至二三件乐器。主要乐器为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或木鱼。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上海的江南丝竹初兴于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开始它并无定称,人们多称它为“丝竹”或“国乐”,另有“清音”、“仙鹤”等别称。至20 世纪40 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该乐种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据现有资料看,“江南丝竹”的称谓,初见于1954年的“上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和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演奏会”的节目单上,之后逐渐固定下来。

       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这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也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按演出性质的不同,江南丝竹的演奏班社分“清客串”(又称“跑客串”)和职业性班社两类。“清客串”是业余性质的班社组织,参加者多为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常常应亲朋好友之邀,以客串演奏助兴,不取分文。职业性的丝竹班社则以此为生,收取一定酬金。

       1911 年后,江南丝竹逐渐以上海为中心,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影响日渐强盛。20 年代初,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二百多人。自20 世纪初至50 年代,上海地区有据可查的丝竹班社就有428 个,显示出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班社发展的规模和影响。江南丝竹最为著名的“八大曲”也最终定于上海新世界游乐场。

       20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但所幸始终没有被湮没。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