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建设 > 文化项目

锣鼓书

来源:亚太中心

锣鼓书

       锣鼓书相传起源于汉末晋初,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乡,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播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形式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镗锣书”、“神鼓书”。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20 世纪中叶正式定名为“锣鼓书”。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的音乐还形成了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等。

       锣鼓书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占卜、社书和民间曲艺。其中占卜和社书仍保留着与早期宗教仪式的关系,而民间曲艺则已经完全成为一种民间的表演艺术,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锣鼓书表演样式。其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 世纪50 年代末逐渐出现了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不过最常用的演出形式还是单人说唱配乐队的形式。锣鼓书的表演艺术非常丰富,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形成了“说、表、唱、做、自击鼓;手、眼、身、法、步加舞”的十字艺诀。表演方面则有帽子功、扇子功等。

       清末民初,一部分锣鼓书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门说书。20 世纪前叶,上海市郊以及毗邻地区的书场有近千座。当时唱的锣鼓书书目众多,有长篇小说,历史性的八十多部,小说有一百多部,开篇也有一百多只,听书成为了当时青年的一种时尚。现有史可考的锣鼓书艺术近代传人为清代嘉庆年间的二团人顾秀春,传至今日已有十代艺人,共计三百多人。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