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 前沿动态

高等教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社会意识

来源:亚太中心

高等教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社会意识
2019年5月,参加高等教育中的ICH教学国际研讨会嘉宾合影 ⓒ ICHCAP

2019年5月10日,亚太高等教育网络(APHEN-ICH)高等教育中的ICH教学国际研讨会在韩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重点关注亚太地区非遗普及教育的情况及其参照教科文组织的总体结果框架(ORF)来说的挑战,旨在商议在不同背景下实际接触非遗的教学。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五位演讲者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融合相关主题的演讲,提到了教育的死记硬背、文化承载者不受重视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实施和公众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全面理解和介入。

首先,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的杨碧幸(Duong Bich Hanh)女士做开幕致辞,她谈到依据教科文组织的总体结果框架,在设计阶段将非遗融入高等教育的方法。构思并起草于2013年至2018年,该总体结果框架旨在指导执行2003非遗公约的利益相关者从规划到评估的一系列工作。在总体结果框架中提到的八个主题领域中,杨碧幸女士在此次研讨会上专注讨论传播和教育,并提到了评估的必要因素,包括相关指标。

开幕致辞之后,研讨会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印度和菲律宾的案例。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大学遗产管理中心主任介绍了一种主要由教师、学生和社区开展的基于环境的教学范例。菲律宾大学米沙鄢校区规划与发展副校长介绍了菲律宾主要负责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他强调,虽然有适用于特定情况和背景的文化政策,但是如果实施不规范,将阻碍非遗与教育融合,特别在发展中国家。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侧重于韩国和日本的非遗教育案例。京都大学教授和韩国国立文化遗产大学教授在案例中提到了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在法律和社会层面探索非遗方面,两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入。韩国和日本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加入200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教育情况更加稳定,扶持的众多培训中心和教育设施无疑提高了大众对于非遗清单制定机制和传播实践的接触和社会认知。在听取了韩国和日本的非遗教育实例,其他成员国学习到了保持文化心态的重要性。非遗是公民身份的一部分,作为公民有权利和责任了解非遗的性质,有权利和责任了解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手段维护其价值以及适合其传承的制度。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