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搭建国际化平台 开展多层次培训

来源:《世界遗产》
搭建国际化平台 开展多层次培训
漳州市木偶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洪惠君与金边皇家大学学生们交流

《世界遗产》:教科文在国际培训方面的机制和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对亚太中心有何借鉴和启示?中国的经验与他国又有哪些观念上的碰撞?

许蓉: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国,深度参与《公约》的制定和实施,在保护机制和方法上一直走在前面,并且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供借鉴推广的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

从亚太中心的角色定位考虑,教科文《公约》框架下建立的、用来领导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和方法特别值得学习。仅举能力建设培训为例,教科文的培训自成体系,有专职人员运营维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培训师。能力建设培训教材,被分门别类地设计成彼此独立、可以自由选取组合的小专题课件,目前成型的已经有 45节课,每节课提供1—3个小时的授课内容,包括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基础材料、PPT演示文件、案例分析,还有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并且在不断地增补修订,非常实用。教科文的培训师队伍经过最近的建设,已有约80人,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和相关语言能力,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国际视野,主要来自教科文总部的资深人员、相关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并定期接受培训师培训,更新知识,规范教学。目前,培训师队伍中的中国籍培训师仅有3 人,真正参与培训工作的仅有1人,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符。亚太中心希望能够尽快锻炼并建立自己的专家储备,向培训师队伍输送更多的中国专家。

教科文的全球能力建设战略依托教科文各办事处和二类中心的共同努力,亚太中心是直接肩负着能力建设培训任务的二类中心。从二类中心这个大家庭看,设在各国的8个二类中心各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区域和职责分工,比如我们亚太中心和分别设在韩国、日本的二类中心,都是服务亚太地区,中国的亚太中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韩国二类中心更加关注信息和网络服务,日本二类中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尽管分工不同,但业务开展时仍会有重复交叉和信息的不对称,为避免资源浪费,我们一直呼吁加强各二类中心之间的合作,既实现资源共享,又促进国际间非遗保护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性互动的共赢局面。比如今年6月在泉州举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国际培训”,亚太中心主动邀请韩国二类中心共同主办,得到韩方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为二类中心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此外,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唤醒民众的意识是最重要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社区、群体和个人,要唤起全社会的共识,唤起公众的意识,让社区群众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认定什么为遗产,什么样的遗产需要保护,怎么保护,最终都要由相关的社区、群体和个人决定,并自发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长久可持续地进行下去。此外,非遗是永远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这是《公约》里强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直接学习了很多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经验做法,在操作中也借鉴了很多 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理念,共建全面、健康、可持续的文化发展生态。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